《三三》
沈从文有多浪漫?他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多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你的眼睛还没转过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就惊乱得像一只听到弹弓响的小雀,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荷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这些浪漫至极的情话,写给的都是同一个人——张兆和。
他们相识于校园,一个是骄傲的富家小姐,一个却是穷乡僻壤的酸苦文人,如此不搭的两个人,却被沈从文用四年时间和几百封情书牵连到一起,他们称呼彼此为“三三”和“二哥”,分局两地的日子里,沈从文把每日见闻、湘西山水,还有浓烈的思念全都写在信里,汇集成了这本散文集《三三》。我经常会被书里的细节打动,比如说沈从文他会特意标注书信是“三三专利读物”,路上睡觉冻着了,或者是写字写到脖子痛,也要在信里唠叨几句,满满的分享欲,特别可爱,我最喜欢读他,记录的乡土风光,那些景色经先生的笔润色一番,都变得栩栩如生,近在眼前,这些文字就像某一天清晨醒来随手拈来的日常话语,平淡却坦诚,更让人心动不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我很喜欢看民国时期文人的家书,因为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透过他们的文字,好像自己也去到了那个年代,看云雀、晒日光,没有喧嚣、压力,只有情真意切和温柔恬静的时光。阅读是成长过程中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的浪漫世界。
《三三》
沈从文
作品简介
《三三》是作家沈从文创作于1931年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以湘西山村偏僻的一角杨家磨坊为背景,通过对十五岁少女三三情窦初开、爱意觉醒的一段朦胧情思的描绘,歌颂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扭曲的、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向人们展示了自然山水之中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原始、平静、自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沈从文对故乡家园的挚爱与陶醉,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内容简介
三三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孩,父亲早年去世,她跟着妈妈同父亲留下的碾坊一起生活。由于碾坊带来的收入没有变化,二人的生活似乎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直到在“城里人”来看碾坊、看三三母女俩之后。他的到来不仅让这座碾坊变得不一样了,母女二人对城里人和城市的想象开始悄悄滋长。但自始至终“城里人”并没有表现出想要与三三结婚的意愿,甚至连爱慕都算不上,只是别人的几句玩笑话让母女两人发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随着城里人的死亡宣告结束。
在《三三》的最后,三三没有去城里,继续和母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18]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经典节选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这船已到了柳林岔。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千方积雪,高山皆作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我的船便在这种景致中,快快地在水上跑,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厌倦。
奇怪的是,本省的画家,从来不知向这么好的景物学习。学校中教员还是用个小瓶插一朵花,放个橘子,在那里虐待学生“写生”,其实是在那里“写死”!
三三,我这时还是想起许多次得罪你的地方,我的眼睛是湿的,模糊了。我先前对你说过:“你生了我的气时,我便特别知道我如何爱你。”
我眼睛湿湿地想着你一切的过去!我回来时,我不会使你生气面壁了。我在船上学会了反省,认清楚了自己种种的错处。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我想应同你一起快乐;我闷,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我至少还得在船上过七个日子,还不把下行的日子计算在内。你说,这七个日子我怎么办?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你听,船那么“呀呀”地响着,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船真的“呀呀”地响着。可是我如今同谁去说?我不高兴!
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
我相信你从这纸上可以听到一种摇撸人的歌声,因为这张纸差不多浸透了好听的歌声!
一切声音皆像冷一般地凝固了,只有船底的声音,轻轻地轻轻地流过去。这声音使你感觉到它,几乎不是耳朵而是想象。这时真静,这时心是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一点点。为了这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倘若你这时见到我,我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
一切过去的种种,它的结局皆在把我推到你的身边和心边,你的一切过去也皆把我拉近你的身边和心边。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只蜡烛,在暗中向空虚去说!
推荐理由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自卑情结或在城——乡二元的对立和冲突中直接流露出来,或通过作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的特殊设置和结局的巧妙处理,以一种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三是沈从文用自然和人心美化的少女形象,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是爱与美的象征。是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淳厚的民风,造就了三三清澈、透明、温竸、多情的性格。她纯真、美丽、热情,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依传统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生活着。她已到了谈婚嫁的年龄,城里的那个养病的年轻人的到来,扰乱了她的心。她“对那来乡下养病的城里青年心有所动,又不愿明白说出,与母亲谈论他的仪表病状时,似思慕,若超脱,似无情,却有心,羞怯处不失乡间少女的纯真,掩饰时更显得乡间少女的纯洁,一笑一颦,一言一语皆天趣盎然。”
别有洞天的自然山水和自然舒展的纯朴人性,共同养育了她的纯美。作品的中心在描述其纯净而朦胧的情感,即对爱的期待与憧憬,向人展示了她如梦的美,美丽的梦,以及梦的幻灭与惆怅。
城里来的养病的年轻人是都市文明的一种象征。都市文明是三三心中的一个恍惚且朦胧的梦,而三三质朴的美、以及滋养着美和理想纯朴自然的人生方式,则是令沈从文情牵意动的遥远雨伤感的梦。沈从文已隐隐的感觉到这个梦正在被唤醒,20世纪30年代现实中的湘西,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都市文明正在以某种方式进入乡村,三三朦胧的爱中隐含着一种对都市文明的憧憬。但随着“城里人”的死亡,这种憧憬被阻断了。城里少年的遭遇象征着都市文明的萎缩与死亡,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都市文明的拒绝与否定。作者以对都市文明的否定,而固执的守护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古老、纯朴温润如玉的田园梦。但是,在这种拒绝与否定中实际上透露出作家的隐忧:这个拥有清风、明月、阳光磨坊、溪水的和谐圆润的梦还能存在多久?
沈从文只是诚实地描写了他们的憧憬,于是那种美的情感渗入了人生——惟有人们不再拿笔当刀枪时,才会懂得这梦是何等美丽。
此文章(图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排版:杨春雨
责编:杨春雨
校对:张军围
审核:春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