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图书馆)官方网站!

文献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 > 文献推荐 > 推荐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1 浏览次数:1538次
字体大小: 关闭

  段子大师梁实秋在他上学的时候发生过什么好玩的事?他在清华念书的八年啊,自我评价并不够高。上手工课的时候,他拿同学的作品交上去,结果给的分数不一样,他忍不住去找老师理论,还不小心把实话说出来了;他很害怕上体育课,长跑的时候人几乎要晕过去了,但就是这样也还要补考;他还曾经和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文学社,在校报上和别人打口水战,并且调侃自己喜欢和人辩驳的习惯自此开始;毕业的时候他出演话剧,和冰心的丈夫吴文藻俩个人扮女装穿高跟鞋反串,未婚妻季淑笑道“我不敢仰视他”;出国念书的时候,父亲担心他的国文根底,特意给他准备的书,结果被他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而对于美食的热爱,也是从上学就开始了,为了攒钱买零食他不惜饿着肚子,离家多年之后,还对北平小贩的吆喝声记忆犹新。

他笑称人生苦短,不如再来一碗,这些回忆散文都被收录在这一本《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中,而对于家乡思念,他是这样写的,“我并没有离开家,知识把家带去了远方”。阅读是成长过程中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岁月疾驰,漫步归家》。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

梁实秋

作品简介

  世间多滋味,且读梁实秋。

  完整收录《闲暇》《吃相》《谈时间》《清华八年》等经典名篇,更特别新增《搬家》《匿名信》《房东与房客》等珍贵文章,详尽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


  在妙语连珠里领略众生万象,于会心一笑中看清千百人生。

作者简介

  梁实秋,

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学贯中西,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作品或描摹柴米油盐,或述说闲情逸趣,或探讨世间百态,或漫谈人生悲喜,典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洒脱与智慧。

原文节选

房东与房客

  狗见了猫,猫见了耗子,全没有好气,总不免怒目相视,龇牙咧嘴,一场格斗了事。上天生物就是这样,生生相克,总得斗。房东与房客,或房客与房东,其间的关系也是同样的不祥。在房东眼里,房客很少有好东西;在房客眼里,房东根本就没有一个好东西。利害冲突,彼此很难维持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常态。

  房东的哲学往往是这样的:“来看房的那个人,看样子就面生可疑。我的房子能随便租给人?租给他开白面房子怎么办?将来非找个妥保不可。你看他那个神儿!房子的间架矮哩,院子窄哩,地点偏哩,房租贵哩,褒贬得一文不值,好像是谁请他来住似的!你不合适不会不住?我说得清清楚楚,你没有家眷我可不租,他说他有。我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死不张嘴,再不就是吞吞吐吐,八成不是好人。可是后来我还是租给他了。他往里一搬,哎呀,怎那么多人口,也不知究竟是几家子?瘪嘴的老太太有好几位,孩子一大串,兔儿爷似的一个比一个高。住了没有几个月,房子糟蹋得不成样子,雪白的墙角上他堆煤,披麻绿油的影壁上画了粉笔的飞机与乌龟,砖缝里的草长了一人多高,沟眼也堵死了,水龙头也歪了,地板上的油漆也磨光了,天花板也熏黑了,玻璃窗也用高丽纸给补了,门环子也掉了……唉,简直是遭劫!房租到期还要拖欠,早取固然不成,过几天取也常要碰钉子,‘过两天再来吧’‘下月一起付吧’‘太太不在家’‘先付半个月的吧’‘我们还没有发薪哪,发了薪给你送去’……好,房租取不到,还得白跑道。腿杆儿都跑细了。他不给租钱,还挺横,你去取租的时候,他就叫你蹲在门口儿,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上了,好像是你欠他的钱!也有到时候把房租送上门来的,这主儿更难缠,说不定他早做了二房东,他怕我去调查。租人家的房子住人的,有几个是有良心的?……”


  房客的哲学又是一套:“这房东的房子多得很,‘吃瓦片儿的’,任事不做,靠房钱吃饭。这房子一点儿也不合局,我要是有钱绝不租这样的房子,我是凑合着住。一进门就是三份儿,一房一茶一打扫,比阎王还凶。没法子,给你。还要打铺保?我人地生疏,哪里找保去?难道我还能把你的房子吃掉不成?你问我家里人口多不多?你管得着吗?难道房东还带查户口?‘不准转租’,我自己还不够住的呢!可是我要把南房腾空转租,你也管不了,反正我不欠你的房租。‘不准拖欠’,噫,我要是有钱我绝不拖欠。这个月我迟领了几天薪,房东就三天两头儿地找上门来,好像是有几年没付房钱似的,搅得我一家不安。谁没有个手头儿发窘?何苦!房钱错了也不行,急如星火,可是那天下雨房漏了,打了八次电话,他也不派人来修,把我的被褥都湿脏了,阴沟堵住了,院里积了一汪子水,也不来修。门环掉了,都是我自己找人修的。他还觍着脸催房钱!无耻!我住了这样久,没糟蹋你一间房子,墙、柱子都好好的,没摘过你一扇门、一扇窗子,还要怎样?这样的房客你哪里找去?……”

  房东房客如此之不相容,租赁的关系不是很容易决裂的吗?啊不,比离婚还难。房东虽然不好,房子还是要住的;房客虽然不好,房子不能不由他住。主客之间永远是紧张的,谁也不把谁当作君子看。

  这还是承平时代的情形。在通货膨胀的时代,双方的无名火都提高了好几十丈,提起对方的时候恐怕牙都要发痒。

  房东的哲学要追加这样一部分:“你这几个房钱够干什么的?你以后不必给房钱了,每个月给我几个烧饼好了。一开口就是‘老房客’,老房客就该白住房?你也打听打听现在的市价,顶费要几条几条的,房租要一袋一袋的,我的房租不到市价的十分之一,人不可没有良心。你嫌贵,你别处租租试试看。你说年头不好,你没有钱,你可以住小房呀!谁叫你住这么大的一所?没有钱,就该找三间房忍着去,你还要场面?你要是一个钱都没有,就该白住房吗?我一家子指着房钱吃饭哪!你也不是我的儿子,我为什么让你白住?……”

  房客方面也追加理由如下:“我这么多年没欠过租,我们的友谊要紧。房钱不是没有涨过,我自动地还给你涨过一次呢,要说是市价一间一袋的话,那不合法,那是高抬物价,市侩作风,说到哪里也是你没理。人不可不知足,你要涨到多少才叫够?我的薪水也并没有跟着物价涨。才几个月的工夫,又啰唣着要涨房租,亏你说得出口!你是房东,资产阶级,你不知没房住的苦,何必在穷人身上打算盘?不用废话了,等我的薪水下次调整,也给你加一点儿,多少总得加你一点儿,这个月还是这么多,你爱拿不拿!你不拿,我放在提存处去,不是我欠租。……”

  闹到这个地步,关系该断绝了吧?啊不。房客赌气搬家,不,这个气赌不得,赌财不赌气。房东撵房客搬家,更不行,撵人搬家是伤天害理的事,谁也不同情,而且事实上也撵不动,房客像是生了根一般。打官司吗?房东心里明白:请律师递状,开庭,试行和解,开庭辩论,宣判,二审,三审,执行,这一套程序不要两年也得一年半,不合算。没法子,怄吧。房东和房客就这样地在怄着。

  世界上就没有人懂得一点儿宾主之谊,客客气气,好来好散的吗?有。不过那是在“君子国”里。

广告

  从前旧式商家讲究货真价实,一旦做出了名,口碑载道,自然生意鼎盛,无需大吹大擂,广事招徕。北平同仁堂乐家老铺,小小的几间门面,比街道的地面还低矮两尺,小小的一块匾,没有高擎的“丸散膏丹道地药材”的大招牌,可是每天一开门就是顾客盈门,里三层外三层,真是挤得水泄不通(那时候还没有所谓排队之说)。没人能冒用同仁堂的名义,同仁堂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要抓药就要到大栅栏去挤。

  这种情形不独同仁堂一家为然。买服装衣料就到瑞蚨祥,买茶叶就到东鸿记西鸿记,准没有错。买酱羊肉到月盛斋,去晚了买不着。买酱菜到六必居,也许是严嵩的那块匾引人。吃螃蟹、涮羊肉就到正阳楼,吃烤牛肉就要照顾安儿胡同老五,喝酸梅汤要去信远斋。他们都不在报纸上登广告,不派人撒传单。大家心里都有数。做买卖的规规矩矩做买卖,他们不想发大财,照顾主儿也老老实实地做照顾主儿,他们不想试新奇。

  但是时代变了,谁也没有办法教它不变。先是在前门大街信昌洋行楼上竖起“仁丹”大广告牌,好像那翘胡子的人头还不够惹人厌,再加上夸大其词的“起死回生”的标语。犹嫌招摇不够尽兴,再补上一个由一群叫花子组成的乐队,吹吹打打,穿行市街。仁丹是还不错,可是日本人那一套宣传伎俩,我觉得太讨厌了。


  由西直门通往万寿山那一条大道,中间黄土铺路,经常有清道夫一勺一勺地泼水,两边是大石板路,供大排子车使用,边上种植高大的柳树,古道垂杨,夹道飘拂,颇为壮观可喜。不知从哪起,路边转弯处立起了一两丈高的大木牌,强盗牌的香烟,大联珠牌的香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我每星期在这大道上来往一回,只觉得那广告收了破坏景观之效,附带着还惹人厌。我不吸烟,到了吸烟的年龄我也自知选择,谁也不会被一个广告牌子所左右。

  坐火车到上海,沿途看见“百龄机”的广告牌子,除了三个大字之外还有一行小字“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到底那百龄机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力,谁也说不清,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发生了广告效果,不少人盲从附和。《小说月报》《东方杂志》也出现了“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的是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手拊着胯,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个字。寓什么意?补丸而可以用颜色为名,我只知道明末三大案,皇帝吃了红丸而暴崩。

  这些都还是广告术的初期亮相。尔后,广告方式日新月异,无孔不入,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广告成了工商业的出品成本之重要项目。

  报纸刊登广告,是天经地义。人民大众利用刊登广告的办法,可以警告逃妻,可以凤求凰或凰求凤,可以叫卖价格低廉而美轮美奂的琼楼玉宇,可以报失,可以道歉,可以鸣谢救火,可以感谢良医,可以宣扬仙药,可以贺人结婚,可以贺人家的儿子得博士学位,可以一大排一大排讣告同一某某董事长的死讯,可以公开诉愿喊冤,可以公开歌功颂德,可以宣告为某某举办冥寿,可以公告拒绝往来户,可以揭露各种考试的金榜,可以……不胜枚举。我的感想是:广告太多了,时常把新闻挤得局处一隅。有些广告其实是浪费,除了给报馆增加收益之外,不免令读者报以冷眼,甚或嗤之以鼻。同时广告所占篇幅有时也太大了,其实整版整页的大广告吓不倒人。外国的报纸,不限张数,广告更多,平常每日出好几十张,星期日甚至好几百页,报童暗暗叫苦,收垃圾的人也吃不消。我国的报纸好像情形好些,广告再多也是在那三大张之内,然而已经令人感到泛滥成灾了。

  杂志非广告不能维持,其中广告客户不少是人情应酬,并非心甘情愿送上门来,可是也有声望素著的大刊物,一向以不登载广告为傲,也禁不住经济考虑而大开广告之门。我们不反对刊物登载广告,只是登载广告的方式值得研究。有些杂志的广告部分特别选用重磅的厚纸,彩色精印,有喧宾夺主之势,更有鱼目混珠之嫌。有人对我说,这样的刊物到他手里,对不起,他时常先把广告部分尽可能地撕除净尽,然后再捧而读之。我说他做得过分,辜负了广告客户的好意,他说为了自卫,情非得已。他又说,利用邮递投送广告函的,他也是一律原封投入字纸篓里,他没有工夫看。

  我不懂为什么大街小巷有那么多的搬家小广告到处乱贴,墙上、楼梯边、电梯内,满坑满谷。没有地址,只具电话号码。粘贴得还十分结实,洗刷也不容易。更有高手大概会飞檐走壁,能在大厦二三丈高处的壁上张贴。听说取缔过一阵,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有吉房招租的人,其心情之急是可以理解的。在报纸上登个分类小广告也就可以了,何必写红纸条子到处乱贴。我近看到这样的大张红纸条子贴在路旁邮箱上了。显然有人去撕,但是撕不掉,经过多日雨淋才脱落一部分,现在还剩有斑驳的纸痕留在邮箱上!

  电视上的广告更不必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广告哪里能有节目可看?可是那些广告逼人而来,真煞风景。我不想买大厦房子,我也没有香港脚,我更不打算进补,可是那些广告偏来呶呶不休,有时还重复一遍。有人看电视,一见广告上映,登时闭上眼睛养神,我没有这样本领,我一闭眼就真个睡着了。我应变的办法是只看没有广告的一段短短的节目,广告一来我就关掉它。这样做,我想对自己没有多大损失。

  早起打开报纸,触目烦心的是广告,广告;出去散步映入眼帘的又是广告,广告;午后绿衣人来投送的也多是广告,广告;晚上打开电视仍然少不了广告,广告。每日生活被广告折磨得够苦,要想六根清净,看来颇不容易。

推荐理由

  在民国散文家中,周作人散文以平和冲谈为特色,有苦茶之比喻,而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读起来恬淡博雅,就像是西湖龙井一般。这本梁实秋先生散文集《岁月疾驰,漫步回家》,非常好的表现了其散文风格,在流转的岁月中保持闲淡的风格。脚步是闲淡的,最终也是要归家的。

  “人于其家乡往往有所偏爱,觉得家乡一切都比外乡好。”

  独在他乡的游子,回家的路永远都是那么漫长。

  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总有一股暖暖的味道。

  “人生贵适意,温暖乃人家。”


  先生在《故都乡情》一文中说道:“大概人都爱他的故乡,离乡背井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由于任何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怀念家乡的味道,想念家乡的梨子是如何的甘甜、回味家乡的糯米饭是如何的柔软...家乡的味道就像是一场老电影,在梦境里反复上演,让自己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先生是一个读书人,他说读书是件大事,他认为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他在《读书苦?读书乐?》一文中写道: “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他说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读多少好书,就是和多少高尚的人对话。”

  先生在《北平的零食小贩》中说北平的人馋,之所以“馋”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豆汁儿、灌肠、老豆腐、烧饼、油鬼、芝麻酱烧饼...林林总总,数不清的小吃和各色的叫卖声,真可谓:听窗外,风声车声吆喝声,声声入耳。

  但又有谁知道,先生在回忆这些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时,不是对故乡的回忆,不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惦念呢?

  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有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一道菜、一种小吃、一种味觉的记忆,那里面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梦牵魂萦。

  先生说人在闲暇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

  在《做一个好玩的人类》一辑中收录了先生许多有趣的片段,“睡”的功夫、“梦”的意境、“散步”的乐趣...读书、写作,读画、书法、盆景。

  “很少有人像梁实秋一样,既幽默又优雅,因为他总能把最平凡的人间事写出味儿来。”

  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中收录了先生五辑46篇经典名篇。先生作品或描绘柴米油盐或述说闲情逸趣,或探讨世间百态或聚焦人生悲喜,先生的文字典雅诙谐充满了洒脱与智慧。


  身处异乡独自漂零,家乡的味道总是能牵挂出一丝丝乡愁……

  你离开家乡多久了?远行的你还记得家乡的味道吗?

  此文章(图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排版:杨春雨

责编:杨春雨

校对:张军围

审核:春  霞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图书馆) 蒙ICP备2021002537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475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电话:15648186098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万顺街80号 网址:tsg.imuchuangye.cn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工业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大学交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