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图书馆)官方网站!

文献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 > 文献推荐 > 推荐

《西海固笔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03 浏览次数:1296次
字体大小: 关闭

 如果让你生活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穷的一条裤子都要穿四个季节,喝的水里面还混着黄土,一年都洗不上一次澡,这种情况下,你能坚持多久?这样的状况真实的出现在我国宁夏地区,《山海情》的原型地——西海固。古时王维路过这,还感叹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因为缺水,它一度变成了左宗棠口中的“苦瘠甲天下”,它被国际组织认定为是全球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当时的西海固穷到什么地方?因为舍不得用水,村民们洗碗的时候,用布直接擦,买不起碗的人家,在炕上挖几个小洞,倒进馍馍和面糊,一家老小要挤在炕沿上吃;如果赶上下雨,他们就穿上薄薄的一层到地里边干活边淋雨,回家之后把身上擦干,就算洗过澡了,当地人管这种情况叫“趁雨”;他们睡觉会用草来代替棉被,冬天冷的实在受不了,就在床底下铺一层羊粪取暖。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它们也都被真实地记录在这一本书里面,由十月文艺出版的《西海固笔记》。

作者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他用真情实感的笔触,记录了当地人是怎样把这一片被上天抛弃的土地,再造成一座“塞上江南”的。缺少植被,他们就一棵树一棵树的种;缺水,树种不起来,妇女孩子也要上阵,绝地两三米,挖到渗出水珠为止。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一捧一捧土地挪,一滴一滴水地攒,苦焦的黄土地上竟然也滋生出了盎然绿意,并且还成为了远近闻名旅游胜地。一度绝迹的鸟儿和蜜蜂重返家园,枸杞、西瓜、玉米、向日葵还有香瓜等精细作物蓬勃生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势在西海固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历过极致的绝境才能够感受得到生命力有多顽强。这本书致敬曾经的西海固,也致敬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人间最美好的品质,大概就是人心不弃,山海皆可平。

《西海固笔记》

季栋梁

作品简介

  《西海固笔记》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部图书。

   2020年6月,该图书入选中宣部办公厅“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2020年12月,该书入选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

  《西海固笔记》是作家季栋梁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作者对家乡感情表达较为完整的一次记录。作者扎根于深厚的宁夏西海固大地,深入基层的社会组织,捕捉细微的社会细胞,让作品保持着泥土的气息与活力、诗意的厚重与提升。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业,不仅仅是经济上摆脱贫困,也是广袤乡村的社会变革与精神洗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变化和成长。作者踩进生活的泥土,贴近现实的人物,去发现细节、感受细节、思考细节,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写出了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记录了大量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的光芒。

作者简介

  季栋梁,宁夏银川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出版散文集《和木头说话》、《人口手》、《从会漏的路上回来》,长篇小说《我的从前在说话》。

推荐理由

  作家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宁夏西海固人,他对西海固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向众人展示一个完整的西海固,他踩进生活的泥土,贴近现实的人物,细致分析西海固贫穷的原因、状况,并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写就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


  “苦瘠甲于天下”焕新颜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地区。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开了中国区域性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20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西海固地区与全国各地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因为贫穷而声名显赫的西海固 ,曾经有多穷?为何如此贫困?以及后来如何脱离了贫穷?季栋梁选择了西海固脱贫攻坚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庄移民”“梯田建设”“盐池治沙”“扬黄灌溉”“井窖工程”“劳务输出”“菌草种植”“滩羊银行”等等,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巨大变化。


 在作者分析看来,西海固贫穷之所以闻名天下,其一,有两个泰山压顶般的“定论”:一是150多年前,清朝大臣左宗棠穿越西海固这片土地时,满目“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他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叹曰“苦瘠甲于天下”;一是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派人进入西海固考察后,确定西海固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实施后,西海固地区焕新颜。

 “西海固文学”脱颖而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海固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成长起一种格外旺盛的“庄稼”——“西海固文学”,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在全国文坛引起普遍关注。


 西海固作家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全国性文学大奖。2018年,因《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女作家马金莲,就是西海固人。评论家赵炳鑫在《西海固文学何以可能》一文中这样论述:“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封闭保守的人文生态环境使西海固文学从一开始就带有‘苦难叙事’的性质……‘苦难’似乎已经成为西海固文学的一个传统。西海固作家的书写大多以苦难为母题,‘底层的生存事象、无助环境的百般折磨、众多人物的不得圆满’等,几乎成为西海固作家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成为他们的文学思维定式。”

此文章(图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排版:杨春雨

责编:杨春雨

校对:张军围

审核:春  霞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图书馆) 蒙ICP备2021002537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475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电话:15648186098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万顺街80号 网址:tsg.imuchuangye.cn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工业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大学交通管理学院